邻里矛盾
说起来简单
处理起来却不容易
如何能够不伤和气
又高效便捷地解决纠纷
一起来看新城法院如何做
七年邻里恩怨 一朝对诉公堂
申请执行人戴某与被执行人汪某系上下楼邻居关系,2013年,戴某的卫生间开始渗水,后越发严重,致使其只能去公共卫生间。
2019年,在社区与公安民警的调解下,当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但汪某未按照协议履行,无奈年近七旬的戴某于2020年将汪某诉至新城法院,请求排除妨害。
法院根据戴某的诉讼请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判令被告对卫生间漏水予以维修。
案件再次执行 法官殚精竭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汪某在法官的调解下,于2021年8月对卫生间维修完毕,好景不长,10日后卫生间又开始漏水,戴某又找到执行法官反映问题,经审查新城法院立案恢复执行。
排除妨害案件本就困难重重,不易化解,执行难度大,是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当事人一般积怨较深,双方争的就是“一口气”,其涉及当事人的生活便利与邻里感情,水不能漏,邻里之间的感情更不能丢,这无疑更考验执行干警的专业水平与协商能力。
图︱现场走访
执行干警王威、孙道柱多次走访,向周围邻里了解情况,并前往戴某家中查看,确认有无漏水情况,此过程全程用执法记录仪记录,真正做到了规范和精准。
执行干警充分利用实地走访的时间,耐心劝导、悉心调解,聚焦双方矛盾焦点,转变沟通思路与方法,在“诉与调、情与理、内与外、快与慢”上下足了功夫。在册的执行笔录就有多个,堆成厚厚一沓,每一页都密密麻麻,由执行干警书写,大到以理释法,小到动之以情。笔录的具体内容包括对于具体情况的了解、对于具体意见的听取细致入微、句句恳切。
图︱现场走访
为避免矛盾激化,在案件执行中,执行法官邀请第三方专业人士查看漏水情况,依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谈话与意见,在多轮沟通与走访后,量身打造了一套执行方案,最终双方的情绪得到缓和,达成了一致意见。为避免发生短时间内再次漏水的情况,法院给予了双方三个月的时间对维修情况进行观察,确保实质性化解纠纷。
邻里冰解得破 喜送锦旗扬名
图︱“伸张正义、为民解忧”锦旗
三个月后,年近七旬的戴某来到新城法院执行局,对执行二团队负责人张建文及团队干警王威、孙道柱连连称赞,并送上“伸张正义、为民解忧”的锦旗。这起近十年的排除妨害纠纷终于在执行干警孜孜不倦地努力下获得平息。
法官苦口婆心地劝说、不辞辛劳地走访,就是为了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邻里之间,你芝麻我谷子的事,最应该在基层化解,最应该发挥调解的作用,这既是新城法院一以贯之的原则,也是“枫桥经验”对全体基层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新城法院执行局干警,做到了!